习惯抗洪抗涝,汛期旱情出乎意料
新京报:育种、机械化、水利等如果是藏粮于技,那么在藏粮于地方面,有何措施?
新京报:高温干旱会对水稻生长造成怎样的影响?
?
?
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
新京报:极端天气的增多,是否也让我们重新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?
7月以来,长江中下游遭遇极端天气,大江水落,湖泊水缩,作为我国水稻最主要的产地,南方地区多地经历着干旱和高温的严峻考验。
?
?
?
钱前:我国中稻比较多,当前普遍在孕穗期到扬花期之间,此时的高温,会对水稻花粉的产生、授粉的效果产生影响,导致水稻结实率降低。干旱同样影响着水稻的产量,所以这个时期很关键。
?
?
?
钱前:之所以实现旱涝保收,第二个重要原因,就是国家长期以来对农业的政策支持。我国是农业大国,新中国成立以来,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从未减弱。比如农业水利的建设,二十世纪50年代建成的许多水利设施,今天还在使用。而且,这种投入一直在持续,从未间断.我国是世界上农田灌溉比例最高的国家,农田灌溉面积超过10亿亩。同时,我们国家的农业机械化率也提升非常快,小麦、玉米、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%、90%和85%,这些都是国家通过政策保障,投入无数人力财力实现的。
科技不断进步,不完全靠天吃饭
?
新京报: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评估显示,今年的南方高温强度为1961年来最强,但农业受灾情况远低于想象,我们是怎样抵御灾害的?
钱前:过去我们讲改造自然,人定胜天。技术的进步、政策的保障、社会的发展,确实让我们逐渐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境地,最大程度地实现“旱涝保收”。但这不意味着,我们要和自然对立,恰恰相反,要学会敬畏自然,了解自然,学会大自然变化的规律,然后用于农业生产。比如在南京江宁区的种植基地中,种着万建民院士育成的新品种“宁香粳9号”。这是一种中晚熟的优质稻,目前正在孕穗期,虽然也受高温影响,但影响不大。而且,基地中采用了多种生物防治虫害的方法,用性诱剂控制害虫。这些年来,我们国家的科研人员研发出了很多类似的生物方法,比如用香根草杀死害虫的虫卵,还有在田边种植格桑花、菊花等,虫子被吸引过来产卵,就不会把卵产到水稻上。这些方法,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,也能装点乡间田野,和乡村建设、乡村振兴结合在一起,打造更加美丽的田园。
新京报:除了品种之外,今天还有哪些抵御灾害的措施和能力?
编辑 张树婧 校对 赵琳
?
?
文章来源:《作物研究》 网址: http://www.zuowuyanjiu.cn/zonghexinwen/2022/0831/856.html